张学敏:用好科研评价“指挥棒”
时间:2022-08-12 作者:佚名 来源: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什么样的研究才是有价值的?何为科研创新?理解这些问题,对于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举办的“由心讲堂”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部主任、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张学敏研究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张学敏院士表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尤其是医学青年科研人员,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学术价值导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追求卓越医学创新,开展问题导向研究。青年人要追求“积跬步、至千里”“十年磨一剑”,真正产出对社会、对人类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需要怎样的学术价值导向
“学术评价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影响着科学创新的质量。”张学敏院士表示,科技创新的评价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是在科学上发现了什么,第二是发现有何意义,第三是真实可靠性如何。
张学敏院士列举了近20年来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成果:PD-1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大幅改善了晚期肿瘤患者的预后;抗病毒史上了不起的科学贡献之一——丙型肝炎特效药物成功研发;心血管等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让手术变得更快速、更安全;创伤小、便于患者快速康复的微创手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投入临床使用,让一些复杂手术的实施成为可能……
“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科技评价就是‘指挥棒’。如果科技创新是一场比赛,那么评价就是机制和规则。”张学敏院士坦言,如何评价科技创新、如何评价科技人员,都会对科研发展形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单纯通过论文数量、成果奖励、课题数量等来评价科技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原始创新。
“如今,与人民健康相关的国家战略需求有很多方面,除了恶性肿瘤的防治以外,还有神经退行性病变、乙肝的治疗,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有效防控,高端临床诊疗设备的研发等。我们只有建立先进的评价机制,把科技评价的指挥棒用好,才能让科技创新更健康地向前发展。”张学敏院士说。
科研人员要有“代表作”
“如何评价科技人员个体的工作?我想‘代表作’是其中重要的一点。”张学敏院士解释,“代表作”评价是推进自主创新的关键,医学科技工作者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追求卓越医学创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需求导向的研究,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问题导向的研究。
在张学敏院士看来,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源头活水,是不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是紧跟世界前沿科技创新趋势的保障,必须要把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放在优先位置,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术评价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我们要营造‘十年磨一剑’的学术环境,让科研人员真正地去做对国家战略需求有帮助的事情。我们需要承认,科技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但这是科技发展中必经的过程。我们的创新正在扎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张学敏院士说。
张学敏院士强调,青年科研人员如果将过多时间和精力用于“争奖项”“追头衔”,势必影响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青年科研人员尽快成长,需要充分发挥科技评价作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评价机制,真正为青年科研人员当好伯乐、搭好赛道。要不断改革科技评价机制,着力破除制约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缰绳。引导青年科研人员提高科学前沿竞争力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期待在未来,我们在正确价值导向的指引下,追求卓越的医学创新,去呼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探寻更多、更大的科学发现,解决科技创新发展中的短板问题,实现更多突破。”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html/zwyw/20220811/39016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