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药监法治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药监舆情 >秋冬除湿浊,日常调养这么做

秋冬除湿浊,日常调养这么做

时间:2024-10-22 作者:佚名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天润地湿以为常,湿为四时之常气。《医原》指出:“在春为风湿,在夏与初秋为暑湿,在深秋与冬为寒湿。”

  日常生活中,居住环境、情绪状态、饮食习惯、劳逸等均可引发湿邪入侵。湿邪作祟,难以觉察,亦难祛除。若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除湿习惯,等到湿邪为病再来清除,则要大费周章。

  

  

  

  

  健康生活需除湿浊

  01

  生活中,湿邪处处可见

  生活环境与湿邪

  如江南地区前街后河的地理环境会导致多湿;两广、福建、海南等地的雨林地区常处于多湿状态。

  生活中有一些不通风的犄角旮旯也可以“藏污纳垢”,如马桶、下水道、抹布、拖布、浴室积水等。

  自然气候与湿邪

  春季虽气候逐渐温和,但春风化雨中不免携挟贼风;立夏之后,尤其夏至到处暑之间,太阴土湿本气旺盛,进入“暑必挟湿”之际。

  秋分以后到大寒结束是全年最寒冷季节,此时水湿挟寒气。

  情绪波动与湿邪

  人的情绪会影响气在体内运行方向,气机失常最易加重“湿阻气机”。“气顺”很简单却难做到,所以也很难避开湿邪。

  劳逸状态与湿邪

  劳逸状态是指劳作和休息结合的状态,主要包括体力劳逸、脑力劳逸、房室劳逸。

  过度的安逸会导致气机壅滞,过度的劳作则会导致气的耗伤。因气行水行湿,气耗不足,倦怠无力,气运不畅,都会加重水湿聚集。

  饮食习惯与湿邪

  当代社会,人们在饮食中摄入的肥甘厚腻越来越多,饮食也越来越精细,这些也是湿浊形成的原因之一。

  

  

  

  

  02

  如何祛湿防毒保健康

  《素问·刺法论》:“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预防湿邪疫毒,关键在于调整日常生活状态。

  1、锻炼不可少

  想要做到“正气存内”“真气从之”,应注意加强肺部锻炼。

  《素问·刺法论》指出:“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六字诀等以练气为目的的导引术尤其适用。

  除了慢跑、游泳等日常的全身性运动,还可以通过唱歌增加肺活量,有针对性地锻炼肺部功能。

  2、香囊佩戴好

  香囊有芳香化湿、辟秽化浊之用。它可以通过药材自然散发的芳香,对人体呼吸系统等持续进行刺激,增强对病毒和细菌的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制作香囊常用的芳香类药物有藿香、艾叶、石菖蒲等。

  其中的艾叶又以另一种方式为人们熟知——艾灸。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等穴位,可以温阳气、祛湿邪。点燃的艾条还可用于房前屋后、房间内部等居住环境的除湿辟秽。

  3、饮食来调理

  日常饮食中有各种除湿小妙招,如冬瓜、白萝卜等煲汤可利水除湿;赤小豆、薏苡仁等熬粥可健脾除湿。

  秋季之后可用橘子,或广柑,或金橘,或冰糖橙带皮煮水,借其果皮辛散与滚汤热服之力祛湿。

  还可适当加姜丝,疏散郁气,驱散寒湿,尤其是时令外感早期,可轻开肺气,减轻症状,阻断湿气深入人体,效果明显。

  良好的饮食习惯在于避开生湿、生痰的肥甘厚腻,关键是合理配搭,并非不吃荤。

  减少食材中煎、烤、油炸之类加工方式,并在日常饮食中长期保持除湿意识。

  4、药浴微微汗

  发汗是利用全身最大的器官一一皮肤,来发挥排泄湿浊的作用。泡澡是非常有效的发汗方式。如不方便泡澡,还可以天天泡脚,以达到全身发热、微微出汗的效果为宜。

  在泡澡或泡脚的水里加入特定中药材煮取的药汁,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加入艾叶,可温阳散寒除湿;加入姜、带须葱白、蜀椒,则温通之力更强。秋冬季泡脚,可以防避寒湿导致的“老寒腿”。

  5、排便很重要

  保持大小便的通畅是身体内不藏污纳垢的前提。

  大便的性状还可以作为判断体内湿气的参考指标。

  若湿气重,则大便溏泄,有马桶附壁现象;若进行健脾除湿调理后,见大便由稀转干,逐渐成形,则提示脾气渐复,湿气渐去。

  

  

  

  

  03

  应对脾的寒湿,记住4点和1个穴位组合

  在中医里,脾脏具有运化水湿的作用,所以在排出身体寒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脾脏(脾阳)功能的顾护。如果脾有寒湿,那么应该如何减少脾的寒湿呢?你需要做到这4点。

  ①少吃甜的,以甘养肉。

  ②多运动,运动的目的是增加心阳和肾阳,增加阳气。阳气增加了脾脏才能更好的运化。

  ③适当出汗。出汗是排湿气非常重要的渠道。

  ④少喝冷饮。喝冷饮会消耗体内的阳气,而且只消耗脾胃的阳气。阳气消耗了,脾胃就会本能地希望多摄取一些阳气去抵御寒气,这样饭量就会增加。如果寒气重了也会导致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

  排出脾的寒气还有这样一个穴位组合:督脉的中枢穴和任脉的中脘穴。

  

  

  

  

  

  这组穴位是利用督脉的阳气来集中温煦脾胃,并配合中脘补阴,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如果您在用穴位的时候感觉胃里面凉凉的,不要紧张,这属于正常反应。能感觉到凉说明这些凉气正在被阳气逼出。

  如果您感觉胃部胀痛,恶心,头晕,甚至是心慌,需要暂停使用这组穴位。■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5110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药监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药监法治网 yjfz.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77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