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颜正华:治疗胃胀胃痛医案四则
时间:2024-07-10 作者:佚名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颜正华国医大师(1920.2-)颜正华,首届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将颜老治疗胃胀胃痛医案四则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 医案一
王某,女,时年61岁。2008年7月4日初诊。主诉:胃胀痛1周。现胃胀痛、嗳气1周,伴两胁胀,大便稀,4次/日,疲乏,易汗,口干,纳眠可,小便调,舌黯,苔薄黄腻,有裂纹,舌下青紫,脉濡细。既往病史:子宫内膜癌(2008年3月手术)史,肠梗阻史。
诊断:(脾胃虚弱,肝郁气滞型)腹胀痛。
治法:补脾益胃,行气消胀,止痛。
方药:炒白术15g,炒枳壳10g,青陈皮各6g,炒薏苡仁30g,茯苓30g,炒麦谷芽各15g,炒神曲12g,砂仁(后下)5g,佛手6g,绿萼梅6g。7剂,水煎服。
2008年7月11日二诊:患者诉,胃胀痛减轻,昨日受寒又胀痛伴嗳气,大便成形,1日2行,口干缓解,仍口苦,纳眠可,小便调,舌黯,苔微黄,脉濡细。
方药:炒白术15g,炒枳壳10g,青陈皮各6g,炒苡仁30g,茯苓30g,炒麦谷芽各15g,炒神曲12g,砂仁(后下)5g,佛手6g,绿萼梅6g,赤白芍各15g,苏叶梗各5g,14剂,水煎服。
按:本案患者年逾花甲,身体渐弱,又因子宫内膜癌行手术,元气大伤。疲乏、易汗、 大便稀均为脾虚之征;胃胀嗳气、两胁胀为气滞之象。故治以补脾益胃,行气消胀。方中炒白术、炒薏苡仁、茯苓健脾益气,辅以炒麦芽、炒谷芽、炒神曲消食和胃,以促脾运;炒枳壳、青皮、陈皮、砂仁、佛手、绿萼梅合用,疏肝理气消胀。二诊诸症减轻,但因受寒又胀痛,且口苦,舌黯,考虑有热、有瘀。在前方的基础上加苏叶、苏梗散寒行气;加赤芍、白芍清热凉血活血、养阴柔肝止痛。继服14剂,诸症自解。
● 医案二
马某,女,时年35岁。2006年6月24日初诊。诉胃胀痛1年余,加重1个月。1年前,突发胃胀,偶痛。近1个月来,疼痛加剧,情志不舒时痛甚,伴呃逆,嗳气,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纳食较少。平素失眠,多梦,易醒,并有疲乏,头晕,头痛感。月经周期提前,月经时腰酸,白带较多。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滑。
诊断:(肝气郁结,胃失和降型)腹胀。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2g,枳壳10g,旋覆花(包)12g,煅瓦楞子(先煎)30g,赤白芍各15g,川芎10g,炒枣仁30g,生龙牡各(打碎,先煎)30g,合欢皮 15g,黄连4g,吴茱萸2g,青陈皮各6g,佛手6g。7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7月1日二诊:药后胃胀痛、呃逆、烧心、泛酸、腰酸等症均有所减轻,白带减少,睡眠好转,但仍梦多,咳大量白痰。月经将至。原方的基础上增燥湿、化痰、调经之品。
方药:柴胡10g,香附10g,枳壳10g,旋覆花(包)12g,煅瓦楞子(先煎)30g,赤芍15g,炒枣仁30g,生龙牡各(打碎,先煎)30g,合欢皮15g,青陈皮各6g,佛手6g,益母草15g,茺蔚子12g,绿萼梅6g,清半夏10g,茯苓30g。7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7月8日三诊:药后诸症好转,饮冷后易呃逆。素有鼻炎,前日发作,现鼻塞、 喷嚏、流清涕、咽痛。月经逾旬未至。守上方,并加疏风调经之品。
方药:苏梗6g,苏叶6g,香附10g,陈皮10g,清半夏10g,茯苓30g,柴胡10g,赤芍12g,枳壳1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炒枣仁30g,合欢皮15g,佛手6g,益母草30g, 茺蔚子15g。7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7月15日四诊:服上药2剂后行经,带经5日。胃肠症状平复,睡眠不佳。上方为主加生龙牡、首乌藤等安神之品。继服7剂。经随访,上药7剂后诸症均释,半年胃痛未见复发。
按:本案证属肝气郁结,胃失和降。颜正华教授以疏肝理气之法组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应用,可谓方证相应,其效必现。方中柴胡、香附、郁金、枳壳、青陈皮、佛手为疏肝理气之常用药;川芎活血行气止痛;赤白芍清肝柔肝,相辅为用,增强疏肝止痛之功;旋覆花乃和胃降逆之佳品,针对呃逆、嗳气而施用;黄连、吴茱萸清肝火,泻胃热以治肝胃不和之烧心泛酸;煅瓦楞子乃制酸止痛之常用药,用治泛酸;生龙牡、炒枣仁、合欢皮重镇养心、解郁安神以疗失眠等症。二诊时,症状大减,烧心感已释,故暂减黄连、吴茱萸;但咳痰较多,故加半夏燥湿化痰。考虑月经将至,故加入益母草、茺蔚子等调经之品。三诊、四诊仍以疏肝理气为主要治则化裁,随症加减,服药近30剂,诸症平复。
● 医案三
童某,女,时年37岁。2010年1月2日初诊:诉胃胀痛2周。现胃胀痛2周,伴烧心,午饭后腹胀,泻后腹痛减轻,纳眠可,腰痛,小便调。末次月经:12月24日。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诊断:(肝气犯胃,胃气失和型)胃胀。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方药: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赤白芍各15g,炙甘草5g,砂仁5g(后下),炒神曲12g,佛手6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茯苓30g,炒薏苡仁30g,炒麦谷芽各15g。7剂,水煎服。
2010年1月9日二诊:患者诉胃胀痛渐愈,仍腹泻3~6次/日,纳眠可,小便调。末次月经:12月24日。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
方药:炒白术12g,茯苓30g,炒苡仁30g,陈皮10g,砂仁(后下)5g,炒神曲12g,泽泻12g, 炒麦谷芽各15g,佛手6g,大枣6g,生姜2片。7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7剂后胃痛等诸症显著缓解。
按: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至气机阻滞,故胃胀痛,泛酸。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颜老临证诊治胃痛一病,惯用苏梗、香附、佛手、陈皮、砂仁平和之品,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并以茯苓、炒薏苡仁、炒神曲、炒麦谷芽补气健脾、和胃消食,驱邪不忘扶正;兼以赤芍、白芍、炙甘草清肝、柔肝,缓急止痛;旋覆花、煅瓦楞子降逆止呃,制酸止痛。二诊胃胀痛减轻,仍腹泻3~6次/日,故去疏肝理气之苏梗、香附及清肝凉血,柔肝止痛之赤芍、白芍、甘草,以防耗散正气、寒凉伤胃,加炒白术、大枣、生姜补气健脾,调和脾胃;并用泽泻利小便以实大便。药证相合,诸症自安。
● 医案四
罗某,女,时年21岁。2009年11月28日初诊。诉胃痛2年。现饭后每感胃痛2年余,脱发1年,痛经,经期前后亦痛,痛甚则吐,泄泻1~4次/日,小便可,纳眠可。末次月经:11月8日,提前3~7日。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肝气犯胃型)胃痛、泄泻。
治法:理气调经和胃。
方药:苏梗6g,香附10g,陈皮10g,赤芍15g,炙甘草5g,炒白术12g,茯苓30g,生薏苡仁30g,泽泻15g,炒麦谷芽各15g,延胡索10g,木香5g,佛手6g,益母草15g,茺蔚子12g。7剂,水煎服。
2009年12月19日二诊:患者诉腹泻改善。现大便稀,日1~2次,胃痛打呃,不反酸,口干,痛经。末次月经:12月6日,有血块,色暗。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方:苏梗6g,香附10g,陈皮10g,炙甘草5g,炒白术15g,茯苓30g,生薏苡仁30g,泽泻15g,炒麦谷芽各15g,延胡索10g,木香5g,佛手6g,益母草15g,茺蔚子12g,白芍15g,炒五灵脂12g。7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后诸症渐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故立法以理气和胃为主,针对患者痛经,辅以调经止痛之品。方中苏梗、香附、陈皮、延胡索、佛手、木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炒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炒麦谷芽健脾止泻,消食和胃;合泽泻利小便以实大便;赤芍、益母草、茺蔚子凉血活血,调经止痛;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二诊腹泻改善,仍胃痛打呃,痛经。易赤芍为白芍,并加炒五灵脂增强缓急、活血止痛之力。药证相合,诸症明显改善。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dyjc/content/post_445369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