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川药“飘香” 各地中医药产业“链上开花”
时间:2024-02-24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近期,我省多地积极探索中医药特色产业之路,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做强“川药”品牌,持续推进中医药产业“补链、延链、强链”,聚合资源要素,将中医药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乡村振兴新引擎,推动中医药产业提质倍增行动落地落实见效。
内江东兴:全链融合发展 百亿天冬产业蓄势腾飞
“天冬啤酒”亮相、甜城天冬旗舰店开门迎客……新年伊始,东兴区布局百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动作频频、喜讯连连。位于万达广场一号门的甜城天冬旗舰店,店内陈列着天冬食用系列、天冬护肤系列、天冬洗护系列产品,吸引了不少群众进店选购。首批试生产的6000箱内江天冬原浆啤酒从重庆陆续运往内江。目前已经有酒类批发企业、零售企业、餐饮店等客户预订了超3000箱。
立春已过,天气渐好。在东兴区顺河镇花祠村,不久前刚播种完的天冬地里,覆盖着厚厚的草木灰。在原有1100亩天冬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扩种200亩天冬,天冬中套种榨菜、玉米,实现一亩地多收益。十几公里外的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天冬产业园工坊里,天冬被倾倒在流水线上,淘洗、蒸煮、剥皮、分流、自动包装……经历一道道工序“打磨”。每年一亩地大概能采挖8000斤天冬,除去成本,每亩地纯收入约为2万元。
粮药套种、粗加工生产……截至目前,东兴区已种植天冬5万余亩,约占全国天冬种植总面积的60%,东兴区已建成产地初加工基地3个,正在建设3平方公里中医药精深加工园区。通过深加工,进一步挖掘内江天冬的价值,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成功研发天冬系列产品40余种,中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预计实现产值10亿元。
绵阳江油:打造中医药品牌 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眼下,冬至前后种下的附子正在土地里静静孕育,而对于附子从业者来说,繁忙仍未结束。四川江油中坝附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业务涵盖附子种植、生产、销售、科研,历经数代传承创新,形成了“浸、漂、切、煮、蒸、炒、烤、酵”八大工艺流程,能加工出十三种规格的附子产品。据相关负责人表示,生产的“黑顺片”“蒸附片”登上了全国中药饮片品牌榜。
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积极参加“绵品出川”一系列活动,来打造中坝附子品牌,推动江油附子持续健康发展。据了解,江油全市常年保持附子种植规模4000余亩,年产鲜附子2500至3000吨,而目前,仅该公司参与共建的附子种植面积就有一千余亩。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也增加了合作社、农户的收入。
绵阳梓潼:万余亩丹参上市 助农增收超1.5亿
仲冬时节,绵阳市梓潼县的丹参进入采收季,将一直持续到今年3月。由于气候和土壤的原因,丹参成为马迎村传统种植的经济作物,该村通过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参与丹参种植。目前全村种植丹参大约800亩左右,户均增收在1.5万元以上。自强镇将中药材产业列为全镇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主要依托公司与合作社带动签订合同,实行订单种植,现已发展中药材3000多亩,其中丹参有2500多亩。
梓潼县坚持走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道路,并推广丹参+套种发展模式,让土地效益最大化,每亩能增加收入2000~3000元。目前全县建立中药材基地5万多亩,年产量达3万多吨,产值5亿元以上。
宜宾兴文:“小姜黄”撬动“大产业”
近年来,兴文县紧跟产业步伐积极探索,在僰王山镇、莲花镇、古宋镇、大坝苗族乡等乡镇采用“玉米+姜黄”粮药套种模式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管理模式,发展姜黄种植1330余亩,目前已进入采收环节。
据统计,每亩姜黄(包括郁金)产量可达3000斤,每亩产值3000-4000元。全县累计可收获姜黄(包括郁金)2000吨,一产产值500余万元。累计可吸纳周边群众务工2万余人次,为农户提供劳动务工收入200余万元。下一步,兴文县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在中药材种植推广、初加工等方面持续发力,坚持“以药兴农、以药促收”原则,用“小姜黄”撬动“大产业”。
来源:宜宾市乡村振兴、江油市融媒体中心、微东兴、四川观察
原文链接:http://sctcm.sc.gov.cn/sctcm/szdt/2024/2/20/a59f45bf6ec2458c872001f9ab650de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