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药监法治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药监调研 >医药经济报:中国与东盟国家药品合作再结硕果

医药经济报:中国与东盟国家药品合作再结硕果

时间:2023-09-24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

  

  文 记者 慕欣 发自广西防城港

  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医药产业上的合作交流稳步升级。9月14日,中国(广西)-马来西亚传统药物研究基地签约仪式、东盟药品监管人才培训项目启动仪式和中国-东盟合作基金项目启动仪式,在第7届中国-东盟药品合作发展高峰论坛上相继举行,中国与东盟国家药品合作再结硕果。

  与此同时,本土药企在东盟国家的市场准入与销售上捷报频传。仅7月份,白云山、天士力、以岭药业等企业的多款产品在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注册成功。可以预见,中国-东盟药品合作的持续提质升级,将为中药品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注册打通一条有效可行的技术路径,助力中医药高质量走向世界。

  医药贸易额正增长

  东盟是我国中药材、中成药和保健品的重要贸易伙伴。疫情期间,三方三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显现的疗效获得海外认可,我国中药对东盟地区的出口迎来一波新的增长。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总额为85.1亿美元。其中,与东盟市场的贸易总额为20.8亿美元,占比24.4%。

  其中,得益于东盟地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同东盟地区的中药类产品进口贸易非常活跃。如我国稀缺的血竭等药材依赖东盟市场,同时也大量进口东盟地区的燕窝等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据统计,我国从东盟进口保健品、中药材及饮片较多,2022年保健品、中药材及饮片的进口额分别达6.8亿、3.1亿美元。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孟冬平表示,随着RCEP全面生效,新的制度红利正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将给中医药进一步融入东盟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出海”东盟成首选

  整体来看,全球医药市场已处于高度国际化竞争的环境中,在此背景下,“出海”已成为国内医药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由于丰富的药用资源与良好的传统医药使用传统,东盟市场成为我国医药企业开拓海外的首选。

  据悉,今年7月,天士力的安宫牛黄丸获得越南处方药(传统药类)注册批准。截至目前,天士力产品在越南的药品类批文达到10个,在当地形成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此外,天士力生产的荆花胃康胶丸、养血清脑颗粒也分别获得马来西亚天然药品注册批准和泰国卫生部核准注册。

  据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雷敬社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其产品便开始出口东盟各国。目前,三金药业的桂林西瓜霜、西瓜霜润喉片、三金片、板蓝根等十余个产品销往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盟国家。其中,桂林西瓜霜和西瓜霜润喉片是主要出口产品。

  标准互通保供应

  今年以来,我国中药材需求量不断增长,也带来中药材成本上涨、原材料供不应求的问题。不少企业开始寻求从海外进口中药材,以应对国内药材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

  据悉,广药集团已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中药材供应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打通国内外中药材流通渠道,在平衡中药材价格的同时,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天然药物室主任金红宇看来,鼓励药材进口,不仅仅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更是将中药产业纳入国家对外开放、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我国药材进口传统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高度契合度,扩大进口已然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经济全球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然选择。

  金红宇认为,应通过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相关机构的合作,加快确定允许药材进境的地区及品种名录,制定各国均认可的药材质量标准,促成标准互通,从而为药材流通提供质量保障。

  

  


原文链接:http://yjj.gxzf.gov.cn/xwdt/mtbd/t1715633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药监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药监法治网 yjfz.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77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