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药监法治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药监法治 >【四川中医药这十年】建强服务体系 人民群众中医药获得感大幅提升

【四川中医药这十年】建强服务体系 人民群众中医药获得感大幅提升

时间:2022-11-02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聚焦“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目标,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能力,全面深化中医医疗领域改革,建强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与康复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看中医、看上好中医”。

  十年来,全省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从2012年的4600余个增长到2021年的近8200个,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94.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量从不足1亿人次增长到1.5亿人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到50%以上。

  健全中医药应急救治体系

  · 完善中医药应急救治机制

  将“建立中西医高效协同机制”作为全省六项健全疾病防控救治保障制度之一,将“实施中医药预防救治能力提升工程”作为全省强化公共卫生应急防控救治能力的六大工程之一,推动各地将中医药主管部门纳入各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推广实施“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救援模式,实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督导”。

  · 构建中医药应急救治体系

  通过实施建立健全中医药应急体系行动等,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四川省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四川省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及8个区域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组建四川省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并作为全省4支专业性卫生应急队伍之一,组建四川省骨科医院高原分队并作为全省4支高原卫生应急救援分队之一。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网络和应急救援体系。

  · 发挥中医药应急救治独特作用

  在2013年“4·20”芦山地震、2014年“11·22”康定地震、2017年“8·8”九寨沟地震、2019年“6·17”长宁地震、2021年“9·16”泸县地震、2022年“6·1”芦山地震和“9·5”泸定地震等灾害发生后,组织应急医疗队及时赶赴现场开展伤员救治等工作,取得良好救治成效并受到各界好评。

  · 中医药有力有效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中医药系统第一时间响应,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促进中医药尽早、全程、深度参与新冠肺炎患者预防、救治、康复全过程,中医药在降低感染率,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 建强中医药服务体系

  通过实施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行动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工程等,四川省中医医院成功纳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申报单位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输出医院。7家市级中医医院纳入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4家医院创建国家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6家省级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和10个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实施100个县级中医院“补缺补短和扶优扶强”建设。

  截至2022年6月,全省中医类医院达到343家,开放床位8.6万张,21个市(州)均设置市级公立中医医院,县办公立中医医院覆盖率达到98.6%,中医年诊疗服务人次达到1.5亿,中医医院数、中医医院床位数、中医总诊疗人次数、中医医院出院人数、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等指标居全国前列。其中三级甲等中医类医院41所,三级乙等中医类医院47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83所。

  · 发挥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独特作用

  通过实施推进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行动和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等,建设20个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和10个中医经典传承中心,实施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其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构建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模式和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治疗中心,病死率降低至15%左右,手术率降低至10%以下,居国际领先水平;四川省中医医院年诊治糖尿病足患者近1000例,治愈率达76%,降低15%的截肢风险。2022年治疗艾滋病患者达到2100例,制定优化艾滋病蛇串疮中医药治疗技术方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技术文件发布全国使用。全省共拥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17个,国家级重点专科6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486个。组建内分泌暨糖尿病、妇科、眼科、骨伤、脑病、康复、疼痛、治未病等12个覆盖省内、辐射周边省市、特色突出的中医专科联盟。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已备案2995个,集中确定198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品种在全省医疗机构调剂使用,并将调剂使用期限延长至2年。

  ·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

  通过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医养结合示范工程、银龄健康工程等,全省建有19个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达到98.9%,制定发布14项适用于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的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全省97.8%的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建有1个国家区域中医康复专科诊疗中心培育单位,3个国家级中医康复重点专科和58个省级中医康复重点专科,建设2所三级中医特色康复医院、6个区域中医康复中心和15个县域次中心。4家中医医疗机构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医养服务示范单位,首批认定了62家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为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 中医药服务质量管理规范有序

  截至2022年6月,建有32个专业省级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各专业市、县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逐步完善,中医医疗质量不断提升。三级中医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达到100%,培养中医护理人员共3.7万余人,较2012年增长139.8%,高级职称中医护理人员数较2012年增长620.38%。优化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行风工作协调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打击“红包”、不合理检查等行风问题的长效机制,持续完善与行风相关行为的投诉举报、调查处理、督导检查体系。强化宣传引领,营造卫生健康行业风清气正的氛围。

  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 构架基层中医药服务“10分钟可及圈”

  通过实施基层中医馆填平补齐、提档升级和传统中医诊所惠民行动等,共争取到位中央、省财补助资金4亿余元,建设中医馆3500个、开展中医馆内涵建设(提档升级)1596个,建设村卫生室中医角41000余个,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中医角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全省社会办中医机构达到6894家,其中中医备案诊所3874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 提升基层中医药中医药服务能力

  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系列行动计划和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等,组织100个省级、1012个市级中医专家团队和12000余名县乡中医医师参与行动,实现帮扶指导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108个(其中市级10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全省中医医疗机构牵头组建城市医联体31个,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73个,专科联盟108个,远程医疗协作网50个。

  · 推广应用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建成183个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6类及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9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8%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4类中医药适宜技术。推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或乡村医生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达到2.7万个,占比92.4%。截至2022年6月,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73.2%和80.2%。

  民族医药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 民族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通过实施两轮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依托甘孜州藏医院、阿坝州藏医院和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四川省藏医院、藏羌医院和彝医院,支持县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建设39个,凉山州越西县等老九县建成县级中彝医医院,改写了凉山州彝族聚居区群众不能就近获得规范中医药服务的历史。建设1314个基层中(藏)医馆。截至2022年6月,民族地区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占地913023平方米,建筑面积406023平方米,较2015年环比分别增长26%、15%。

  · 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民族地区现有中医(民族医)医院三级甲等1所,三级乙等6所,⼆级甲等43所,⼆级⼄等5所。共建成重点专科177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43个、州级重点专科127个。筛选推广24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截至2021年,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住院人次分别达到433万人次、24.3万人次,业务收入达20.6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涨17%、14%、32%。

  · 民族医药人才队伍素质提高

  逐步健全藏、彝、羌医师徒传承相关政策,优化基层民族医药人才结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提升藏医人才素质。加强“传帮带”工程、川浙“东西部协作”、巡回医疗,对口支援成效明显。


原文链接:http://sctcm.sc.gov.cn/sctcm/gzdt/2022/10/18/5e732abbad654519acb8d0a939af68b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药监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药监法治网 yjfz.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77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