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基层:关注点从“有没有”到“优不优”
时间:2022-07-29 作者:佚名 来源: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老百姓的普遍感受是,中医药服务的薄弱环节也在基层。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基层中医药工作进展和成效如何?7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召开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建网络:就医更近了,服务更优了
发布会一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二级巡视员赵文华就用一组数据勾勒出当前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新家底”: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76.7%的县级区域设置了公立县级中医类医院;87%的县级综合医院和64%的县级妇幼保健服务机构设有中医科,8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8%的村卫生室配备了中医诊疗设备;县级非公立中医类医院5473个、门诊部3544个、诊所6.3万个,备案中医诊所21382个……赵文华表示,这意味着,以县级中医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体,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社会办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逐步完善,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明显增强。
上述变化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集县兴文县,被老百姓浓缩为两句话:就医更近了,服务更优了。“我们始终以群众的满意度来评价和检验中医药健康工作的成效。”该县县委书记陈良云介绍,该县每年安排中(苗)医专项经费2000万元,夯实了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目前该县100%的乡镇卫生院、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服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便捷的中医服务。同时,该县大力实施“中医药﹢健康”相关活动,组建了服务团162个,为不同人群定制健康管理服务包,实施中医药体质辨识、中医药治未病等服务,全县老人、儿童中医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75.6%、88.51%。“中医药已经走出医院,走进家庭,群众满意感更加强烈。”陈良云说。
同是从基层需求出发,着力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来自中医针砭发源地、山东省济宁市的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永生带来了“济宁经验”:一是提质县级服务阵地。“十三五”以来新改扩建县级中医院6个,所有县中医院均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及以上水平;在所有县级中医院临床科室推广中医经典、治未病、外治、康复和护理“五个全科化”服务模式,所有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二是建优乡镇服务枢纽。全市174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国医堂,配备中医诊断、治疗类设备不少于6种,提供中医适宜技术不少于10种。三是夯实村级服务基础。建立全市基层中医药技能人才培育平台,近两年累计培训乡村医生1万人次。遴选村卫生室中医药特色技术10项,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切实提升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水平。
两地的做法只是近年来中医药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缩影。“随着这个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基础明显夯实、服务阵地不断筑牢,我们将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赵文华表示。
提质量:负担更小了,疗效更好了
发布会上,陈良云介绍,四川省兴文县在进行基层中医药服务满意度评价调研时,还听到了其他评语:负担更小了,疗效更好了。陈良云表示,这两句令人欣慰的评语背后,是该县将中医药医保起付线降低了一个档次,把137项中医药诊疗技术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对符合基本医疗报销的,中医药费用报销比例提高了5%;是该县运用针灸、刮痧、拔罐等60种中医技术,推广多种苗医特色适宜技术,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疾痛。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老百姓喜爱。”赵文华透露,“十四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将继续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使基层中医药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达到“两个100%”,即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规范地开展6类10项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可规范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为此,该局将在全国范围内加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平台建设。今年,首批中央财政投入3亿元,支持全国150家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其中,“一中心”就是每家医院投入200万元,建成县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县域、乡镇、村级卫生机构适宜技术的推广。同时,加大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和考核力度,让中医适宜技术更好地满足城乡百姓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一方面要发扬优势特色,另一方面要补齐短板,甚至变短板为长板。赵文华介绍,由于基层中医药工作信息化较弱,“十三五”期间,启动了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项目,研发了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软件,构建了国家级、省级两级平台,支持各地建立了31个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连通了中医馆并提供服务支持……“比如,我们有个辨证论治模块,可以根据患者症状推荐中医药方剂。中医药知识库模块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丰富的数据资源研发而成,可以为中医馆的大夫提供学习素材。”赵文华分析,这些信息化技术,都可以助力基层中医药人员服务能力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该项目的国家级平台已接入1.62万个中医馆,完成接诊约1576万人次,填写中医特色电子病历约107万份,辨证论治开方109万张,查询知识库126万余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会同各地、有关方面深入推进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应用,支持各地加强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平台软件本地化的升级改造,扩大联通范围,加强应用,让更多的中医馆大夫能够使用该平台更好地提供中医药服务。”赵文华说。
最后一公里:要打通更要做强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205所社区中医馆。当得知这里的中医馆面积近300平方米,且馆内设有中医诊室、中医按摩推拿诊室、针灸诊室、中药房时,总书记高兴地说,开设中医科、中药房很全面,现在发展中医药,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从此,作为基层中医药的一个闪亮单元,中医馆进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发布会上,赵文华提起上述细节并介绍,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将基层中医馆建设纳入提升工程主要目标。从2012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经费建设中医馆,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建设3.67万个;截至2020年年底,85.3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14%的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了中医馆。“三区三州”的283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设置率先实现了全覆盖。预计到2022年年底,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的建设全覆盖。
作为中医药工作的“优等生”,江苏省的中医馆建设已经进入“升级版”。该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岷介绍,“十三五”以来,该省建成了1591个基层中医馆,实现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的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委、省政府把中医馆建设列为全省的民生实事项目,准备打造“星级中医馆”。朱岷解释,所谓“星级中医馆”,就是对中医馆建设实行评价分级管理,根据建筑面积、中医设备配置、中医技术项目开展、特色服务、人员配备等20个关键指标,将中医馆建设分为3星、4星、5星3个级别,以评促建,对标找差,促进中医馆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打造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微型中医院”。
为配合该项工作,江苏省还搭建了江苏中医在线培训平台,为中医馆培育小而精、独而专的特色服务项目,通过医共体等形式让上级医院和基层中医馆建立协作关系,让中医适宜技术、治未病、康复等在基层大显身手。同时,该省强化政策保障,在财政投入方面,“十四五”期间省级财政将投入1亿多元的资金用于“星级”中医馆建设,达到“五星级”的中医馆每个都给予30万元的奖补。该省还通过优惠措施推进实施县管乡用等27条基层招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在医保价格政策等支持方面,努力建立符合基层医疗机构特点的中医诊疗机制,落实医保总额预算的倾斜。“另外,我们还在部分地区开展了同价试点工作,也就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针刺、推拿、灸法、骨伤等中医特色项目,其价格与县一级公立中医院同价。”朱岷透露。
“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赵文华说,随着上述政策措施、新经验新模式的落地推广,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关注点正在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中医特色优势明显、能力突出的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html/zwyw/20220727/3898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