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新征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议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新科研平台启动仪式
时间:2024-03-30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经历了二十二载风雨探索路后,终于迎来了又一个里程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新科研平台正式启动。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时刻,2024年3月17日,在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科研教学楼8层会议室,成功召开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换届会议暨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新科研平台启动仪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布兴,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伟,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王耀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启福,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高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杨明会,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等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科技处处长丁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刘金民、院长王显、常务副院长商洪才、副院长吴焕林以及科技处、实验室兼聘研究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共6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
会议由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商洪才研究员主持。
会前,与会专家参观了重点实验室证据评价与转化、临床生物样本、中药药效物质、中药药理毒理、功能形态评价、生物分析测试等6个共性技术平台,高度赞扬了新科研平台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先进性。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首先代表学校对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重点实验室新平台的启动表示祝贺,充分肯定实验室在过去22年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对大学科研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他表示,希望实验室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依托新实验平台,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临床基础转化研究,促进中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面向防治重大疾病的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探索中医药科学研究新方法、新范式,在中医内科学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标志性成果,真正在中医内科学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刘金民、副院长吴焕林分别宣读了学术委员会名单及兼聘研究员名单,并为各位学术委员及兼聘研究员颁发了聘书,标志着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的开启。
为促进共同发展,王显院长代表实验室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及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求融通发展,共创未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全院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和学术支持,医院成立了科研图书馆,在本次会议正式揭牌启用,助力科研提升。
实验室主任商洪才常务副院长回顾了实验室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近5年实验室在学术成果水平、人才梯队建设、学科融合发展、开放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绩;同时报告了实验室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实验室发展规划。学术委员会专家,针对实验室目前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言献策,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
王永炎院士表示,文明互鉴是历史的必然,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国策,在当下高概念大数据的时代,要打开门窗接纳八方来客,瞄准新机遇新趋势新问题,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同时要加强中医原创理论的挖掘和理解,回归象思维,以国学思想为指引,兼容西方哲学成果,鼓励青年学者勇于创新,交叉整合;强调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拓宽视野,注重团队建设,以持续性的作战力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韩布兴院士表示,实验室近5年取得了丰硕成绩,可喜可贺。同时要深入思考实验室的发展建设,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中医药深层次融合,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注重引进人才,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
王伟教授、黄启福教授、刘金民教授、肖小河教授、李平教授、荣培晶教授、高月教授、杜守颖教授、李英贤教授、王成祥教授、高颖教授、王秀杰教授、杜昱光教授、李舟教授等学术委员会专家也逐一发言,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提出真知灼见。
春来潮涌东风劲,扬帆奋进正当时。实验室借助东直门医院东迁城市副中心的重大发展机遇期,依托通州院区新科研平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的引领下,实验室必将砥砺奋进,勇攀高峰,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zyj.beijing.gov.cn/zyyxw/202403/t20240325_360083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