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药监法治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

时间:2024-01-12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2023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率先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以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为抓手,以写好“回归、扭转、破题、拓展、重构”五篇文章为路径,着力推动首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好步开好局贡献中医药力量。

  (一)抓统筹谋划,推进北京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

  一是以落实第三方评估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督察意见为牵引,发挥部门协调机制作用,联动34个部门和有关区县共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以市对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考评为抓手,个性化制定区域指标,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区域化发展。

  二是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针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我局联合市财政局精心筹划组织遴选,推荐改革积极性高,创新思路清晰的朝阳区代表北京参评,最终成功获选,取得中央财政2亿资金支持。

  三是推进中医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2018年京衡中医药名片工程基础上升级3.0版,构建全面绩效评价、中西医协同示范化发展、中医药文化回归、数字化转型等八张“新名片”,通过适宜技术精英人才培训、名医传承工作室研修、合作门诊诊疗等锻造京衡中医药资源多元化、全方位、长链条的供给能力。开启中医药协同发展三环五融通廊坊起点工程,提升环京中医药引领度、显示度和百姓感受度。

  四是持续推动京呼“双首”中医药健康行动升级。扩容合作项目增至36个,形成了中医肝病科呼市分中心等六大标志性成果,产生了挂职副院长为代表的标杆性人物,实施了和林格尔区域健康行动等六个标准性行动。启动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以北京优质中医药专家团队点带动建设内蒙中医药重点专科线、提升内蒙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产业服务面的点、线、面机制,提升内蒙中医药服务能力。

  五是起草《首都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预期实现中医药人才梯队更加完善、结构布局更加优化、成才路径更加拓展、评价体系更加健全、激励机制更加合理。形成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生态和业态。

  (二)抓资源管理,提高中医药发展全要素生产率。

  一是与市药监局建立定期会商机制,联合起草了促进院内制剂发展和转化的政策措施文件。开展中药新药开发与转化专题培训会,通过制剂转化、医疗器械研发与转化、中药大数据转化应用及中医药创新转化典型案例分享等,提升中药人才核心竞争力,助力推动中医药品种再开发。

  二是完善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遴选中医药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建设单位及基地先行先试,培育优质成果。开展“首届中医药知识产权专管员”专项培训,针对医疗机构常见成果类型进行宣传推介,以考代练,强化专管员实践能力。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保护案例汇编工作。以案例教学为抓手,启发医疗机构拓展工作思路。

  三是提升科研水平,创新科研思维,打造首都科研高地。启动中医药科研思维淬炼工程,举办首都中医药论坛暨中医药科研思路培训。完成2023年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评审,立项137个。精心遴选向国家局推荐北京中医医院中医急诊学等5个学科作为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

  四是完善中医药学术传承制度。实施传承室站标准化建设,发布《北京中医药“三名”陈列室建设指引》。启动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发布《“新3+3”工程实施方案》,以31个成熟类“三名”传承工作室、28个名医门人传承工作站、9个中医药传统技能传承工作室为示范,创新中医药学术传承方法,丰富中医药学术传承内涵。

  五是多方联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中医药传承发展,支持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社会资本举办民营医疗机构,推动服务贸易开展。首都国医名师贺思圣前门国医堂中医诊所、首都国医名师林洪生中医诊所,以及丰台区南诚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代表的社会资本项目成功开办。

  六是发挥首都中医药人才优势,完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医药继续教育导航工程为抓手,完善中医药类人员、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以及学分传导的分段式管理联动机制。以开展“以药统医”全行业培训为手段,推动医药圆融复合型人才培养。首都中医药人才数量不断壮大,梯次衔接的高水平态势逐步形成。

  (三)抓系统协同,发挥好中医药多元价值功能。

  一是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传导功能,儿童节组织全市百个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共同举办社区百姓中医药文化活动,以6个360,打造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播矩阵,为群众提供科学、权威、综合、便捷的中医药健康生活服务。举办端午节国际友人说中医药系列活动,来自安哥拉、德国、摩洛哥等国家的国际友人讲述了自己与中医药的故事,国际友人们纷纷表示被“圈粉”,有效提升了中医药海外交流传播的力度。

  二是强化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结果转化。围绕永定河、大运河、长城、中轴线等标志性区域,深入挖掘其中医药文化资源,举办永定河中医药文化节、运河中医药文化节、丰台宛平中医药文化节、西山中医药文化季、黄松峪长城百合康健文化节、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提升市民中医药文化素养。大力挖掘传承和弘扬发展燕赵医学“3+1”价值,以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活动为杠杆,撬动学术、文化、服务延伸应用,激发产业活力。

  三是将中药种植与全市生态涵养区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有效结合。举办五级十指引中医药高级研修班,完善中药种植“五级十指引”方案。持续推进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联合文旅局推出8条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在第十五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发布并进行网上宣传推介,浏览量达120余万人次。举办第六届中医药健康旅游主题辩论赛,激发公众参与体验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热情,扩大北京市中医药健康旅游国际影响力,助力我市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四是成功举办2023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医药主题日启动仪式暨第八届海外华侨华人中医药大会,将海外中医药从业者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的共同力量。策划2023 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中医药展区,举办“第二届北京中医药国际消费节”,共接待观众约6万人次,体验2万余人次。

  五是多措并举打造中医药涉外品牌。以“让情志护理彰显中医特色”为主题,举办中医护理国际化推进会,为中医护理发展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开展海外中医药华侨华人“百人百项”交流展示项目遴选工作,为海外华侨华人中医药培训体系建设奠定基础。成立海外中医药教育共建共享联盟,在全球视域下推动“科、教、人”一体化发展。举办“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素质提升中医药国际交往功能建设高端人才培训班”,提升中医药服务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能力。

  (四)抓优化供给,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

  一是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提升。推进专科类市级中医医学中心建设,确定北京儿童医院等三家医疗机构为试点建设单位。组织开展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申报推荐,确定医疗专业30个推荐项目。启动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计划,确定4批58个立项项目。开展中西医结合旗舰科室遴选,确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科等50个为北京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单位,推荐63个科室申报国家级建设项目。推进妇幼中医药工作,制定第二批5个中医优势病种妇幼专科诊疗方案及10个妇幼诊疗中医服务包。

  二是升级北京中医护理岗位荣誉树工程,通过建立以“服务、技能、素养、形象、师承、创新、教学、传播、协作、奉献”为主题的岗位荣誉树形式,推出上千名荣誉典型,提升中医院护士的岗位荣誉感,激励护理人员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丰富中医护理内涵和传承。

  三是完善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工作机制。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症状门诊建设,确定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症状门诊名录,遴选社区症状门诊承担单位314家,涉及门诊数436个。开展中医儿科补短板专项,深化推进中医儿科内病外治“321”工程实施,累计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中医儿科健康服务师305人。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实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推广行动,为基层培训中医非药物疗法师资骨干165人。

  四是充分展现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在促进全民健康中的优势,开展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工作,协调市药监局完成全市792家医疗机构201530人份“冬病夏治三伏贴”相关院内制剂的调剂使用,引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广大患者提供科学、规范、优质的三伏贴服务,为首都20万百姓提供未病先治诊疗。

  五是提升中医药应急服务能力。结合年度春季、秋冬季流感的症候特点,制定发布春季、秋冬季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针对秋冬季儿童支原体肺炎高发实际,制定《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开展中医医疗机构儿科门急诊诊疗情况督导,强化中医医疗机构儿科输液、护理能力提升培训。

  (五)抓行业治理,推动北京中医药规范化发展。

  一是探索中医医保制度改革,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试点,组织对中医优势病种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定价机制,突出中医药特点和规律。

  二是联合多部门开展系列行动。研究制定中医药质控中心的评价指标,建立轮值主任制和划片包干制。开展中医药行业净网行动,推动中医互联网诊疗和宣传规范化开展。组织开展首次市级西学中人员考核工作,推动建立西学中分级分类管理机制。

  三是持续推动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中药饮片全程追溯与质量监管服务平台,纳入北京23家饮片企业,实现130余个药材、166个饮片品种的溯源。编制并以团标发布北京市中药饮片质量追溯相关标准,面向北京市中药饮片生产、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开展中药饮片追溯的推广使用和相关培训,为提升北京市中药饮片的质量以及患者服务满意度提供技术平台和保障体系支撑。

  四是扎实推进中医系统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建立一把手责任、院领导划片包干和闭环管理机制,设立机构“五排”安全生产台账,进一步压实安全责任。组织督导检查现场演示活动,全面提升机构隐患排查能力。采取市级四不两直抽查、专业机构督导检查、医疗机构交叉互查等形式,持续排查中医系统问题隐患。

  五是整体统筹涉汛灾后中医药救援工作。建立归口管理机构防汛专项工作群,随时掌握各归口医疗机构涉汛情况。组织召开灾后中医药救援工作视频调度会,建立央属、市属3家三级中医医院一对一对3个受灾区支援机制,组建12支中医药救援队伍备勤。制定印发《涉汛灾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指导涉汛医疗机构应对可能发生的肠道传染病、皮肤问题、老年及儿童灾后健康问题。

  (六)抓数字转型,更好支撑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一是创建北京中医药数字化转型联创基地,联袂专家学者,为北京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数字中医药产业建言献策,力争将首都打造为全球中医药的数字信号释放地、权威话题引领地和核心论述策源地。

  二是举办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智慧中医论坛,首发中医药健康领域数字建设优势案例,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以“头雁”之势带动“雁阵”齐飞,发布《房颤病专科中西医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中医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指南》三项中医药行业数据要素标准。倡导中医药与健康数字产业从业者结合优势,做专做深,掀起中医药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新热潮,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三是召开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培训会。深度解读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通报2021年、2022年度数据分析情况,部署2023年度中医药统计工作。组建管理、质控和统计分析三支中医药综合统计专家库。举办信息和统计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全面提升中医药统计人员综合素质。启动服务贸易指数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对中医药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所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的类别、典型特征等进行系统梳理。


原文链接:http://zyj.beijing.gov.cn/sy/tzgg/202401/t20240109_353024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药监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药监法治网 yjfz.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77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