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方案》解读 把患者安全“施工图”化为“实景图”
时间:2023-10-14 作者:佚名 来源: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的《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至2025年末,每百出院人次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年均大于2.5例次。而全国医疗质量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度,每百名出院人次质量安全事件上报平均值为1.98例次。可以看出,两者之间仍有不小差距。
“开展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有利于进一步树立患者安全意识,培育患者安全文化,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时消除医疗安全风险及隐患,提升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管理水平。”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质控办主任李西英表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执行院长王平认为,《方案》就像患者安全行动的“施工图”,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无论哪一层级的医院都可以一条一条照着做。《方案》发布的“患者安全专项行动监测指标”,也为地方行政部门有的放矢地监管提供了抓手。同时,此次从国家层面明确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分级分类标准,也为将来全国层面的信息统计与分析提供了统一标准。
“用一件事解决一类问题”
“每百出院人次报告不良事件例数”是受访者关注的患者安全专项行动监测指标之一。它反映的是医院工作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识别和报告情况。为什么要报告不良事件?李西英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事件通报系统来识别错误,提高对错误的系统识别能力,在持续改进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不良事件报告需要刀刃向内,而在“惩罚文化”的大背景下,大家更愿意报喜不报忧。正因如此,该工作推进速度并没有理想中的快。从国家的制度性要求中,也可以看出难度:2011年发布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进行强制上报,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匿名、自愿上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逐步探索并建立院内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对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进行上报管理。自2017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医疗质量抽样调查中增加“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错误报告”调查项。自2021年起,国家连续3年将“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率”纳入国家医疗质量安全目标管理。
医疗本身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又需要多部门合作、协作,工作过程中出现断点和失误的情况在所难免。王平说,建立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及时上报不良事件,集医疗机构全部的力量和资源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能有效地把患者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对于没给患者造成损伤的不良事件,不仅鼓励上报,而且给予绩效奖励。“只有把这些隐患事件报上来,管理部门才能及时发现隐患,逐渐完善制度、流程和管理体系,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王平说。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医疗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原因除人为因素外,主要是系统性原因,应当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要用一件事解决一类问题,以点带面,以医疗不良事件管理为抓手,深刻分析医院医疗和管理制度流程存在的短板、漏洞,持续完善体系建设。”王平特别强调了患者安全管理的系统性思维。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肖明朝指出,比起主动上报,后续反馈和改进更重要。不少不良事件上报后就被束之高阁,没有得到分析,也没有将相关结论和改进反馈到临床。“相关部门应当对主动上报的不良事件展开调查,挖掘事件背后存在的隐患和漏洞,及时修正和改进。”肖明朝说。
培训与学校教育必不可少
专项行动方案将“连续3年每年至少完成1轮全院巡检排查和全院患者安全专项培训”写入行动目标,“年度患者安全培训完成率”位列患者安全专项行动监测指标首位。
肖明朝表示,目前,部分医疗机构虽然建立了本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系统,采取一定措施鼓励职工识别和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但因为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全员患者安全理念系统培训不到位等原因,部分医务人员仅把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当作医院的一项行政任务,缺乏主动识别、上报以及持续改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无法做到引导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甚至个别工作人员仍采取隐瞒的处理方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院长王惠英坦言,如今医院内“流动兵”比较多,比如学生、进修生、规培生等。他们跟患者接触机会多,但针对这些群体的患者安全培训并没有跟上。如果对每个人的培训、考核足够到位,患者安全理念会慢慢扎根在每个人的脑子里,患者安全文化自然会形成。
王惠英介绍,该院除了定期反馈相关科室不良事件分析报告外,每年还会组织以医疗质量改进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她和团队为全院医务人员设计了“学习强医”小程序,医护人员打开手机随时随地都能学。“学习强医”有专门的患者安全专栏,不仅有输血安全、合理用药等政策或规范,还有不安全事件案例分析。
从学校教育开始的患者安全意识培养同样重要。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患者安全教育纳入关键战略行动,倡导各国医学院校开展患者安全教育。肖明朝介绍,世界卫生组织于2008年启动“患者安全本科医学教育”项目;2009年出版《医学院校患者安全课程指南》,并辅以多学科综合版,被全球多国使用。“目前,世界各地的大型医疗机构都设置了患者安全教育课程,但存在课程内容不丰富、授课教师经验不足、领导者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这是未来发展的优先解决事项。”肖明朝说。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3年开设患者安全课程。“这门课是让医学生通过早期接触临床案例,全面认识医学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树立患者安全整体医学观。”肖明朝介绍,对132名上课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129名学生对此课程具有极大的兴趣,认为通过学习增加了患者安全知识,强化了患者安全意识,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规避医疗风险。
王惠英也正在为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们设计患者安全课程。她说,课程内容除了理论外,还会介绍一些实例、质量管理工具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解剖麻雀”。
肖明朝认为,在患者安全管理方面,我国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患者安全管理既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还要基于成本效益分析,从卫生经济的角度确定干预措施的优先顺序。同时,医务人员安全是患者安全的前提,医疗机构要重视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比如,为医务人员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心理状态,强化心理援助等。另外,也要让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管理,由此促进医务人员规范操作,预防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王惠英说,如果没有好的管理机制,没有全员参与,没有领导重视,患者安全管理很难持续。一项工作的开展会经历一个从形式到内涵、从文档到文化的过程,只要坚持下来,会慢慢内化于心、体现在行动上。只要各方踏踏实实地落实各项要求和举措,就能把患者安全“施工图”化为“实景图”。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zwyw/398948.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