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祛湿有妙招
时间:2023-08-13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进入夏季,相信大家都有闷热难耐,汗出不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类似症状。多数是因为“湿邪”在作怪。
夏季,特别是长夏期间,具有高温、多雨、潮湿的特点,空气中湿度是一年之最。天人相应,这一季节人体内受外湿环境的影响,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很容易出现湿阻现象。因此《理虚元鉴》一书中特别指出“长夏防湿”。
夏季应该如何祛湿,如何饮食调理,今天北京按摩医院针灸科朱雪松医生来为您讲解!
湿盛症状表现
湿阻最常见的症状有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胸闷腹满、口淡、胃口不佳、腹泻便溏、小便不利、水肿、舌苔厚腻等。
由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脾脏被湿所困还可能引起体内各大系统的病变,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日常防湿该如何做?
1.少开空调
天热,很多人选择开空调降温,然而过低的温度环境是违背时令节气的,不利于排汗排湿。可适当调高空调温度,以26-27℃为宜。
2.少食生冷
也有一部分人选择通过喝冷饮、吃雪糕降温,然而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脾脏可运化水湿,脾阳受损,运化功能减弱,水液代谢失调产生内湿。
3.补充阳气
养生者必顺应天时,《内经》中说:“春夏养阳”,夏天也要坚持运动。艾灸、日光浴都是夏天为身体补充阳气的好办法。
4.健脾祛湿食物
夏季饮食摄养宜清淡,忌油腻,宜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品。在平常的食物中,有些均有健脾利湿作用,可适当食用,但不可过量。如山药、白扁豆、薏苡仁、冬瓜皮、玉米须、赤小豆、绿豆等。
祛湿按摩,认准四个“排湿口”
临床上,有四个常用的排湿穴位,
分别是阴陵泉穴、大横穴、丰隆穴以及足三里穴。
①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之穴位
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有排渗脾湿的功效,是常用的“祛湿大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点按为主,每次按摩3~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10~15分钟。
②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之穴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左右各一,有运转脾经水湿之功效,全身的湿气都能由它驱除,同样是“祛湿大穴”。
按摩方法:用两拇指同时点按左右两侧的大横穴,持续3~5分钟。或用手掌以顺时针的方向摩腹 20~ 30圈,同样能有助通便祛湿。
③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
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主治脾经及胃经的疾病,有沉降胃浊、化痰湿的功效,是“祛湿化痰大穴”。
按摩方法:以拇指点按为主,每次按摩3~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10~15分钟。
④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
位于髌骨下缘3寸(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宽度即为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拇指指关节横度)处,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功效,是“强身健体大穴”。
按摩方法:一是每天用拇指按压足三里穴5~10分钟,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胀、发热的感觉。二是可用艾条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当然,您也可以选择到北京按摩医院针灸科,通过针刺、艾灸、拔罐等方式,调理脾胃,加速代谢水湿。
原文链接:http://zyj.beijing.gov.cn/sy/whkp/202308/t20230810_321960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