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道地药材 促进科技转化 多地开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良方”
时间:2023-07-09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四川是中医药大省,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现有中药资源9000余种,道地药材86种,故有“无川药不成方”之说。近年来,全省多地高质量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开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良方”。
川渝11个道地药材产区签约扁鹊数字“产地仓”
5月29日至31日,首届中国道地药材产业大会暨全国中药材乡村振兴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围绕“发展道地药材,促进乡村振兴”主题的展开了多个专题交流,并落地多个中医药产业合作项目。
大会上,四川省遂宁市、内江市东兴区、攀枝花市盐边县、达州市渠县、广安市岳池县、乐山市沐川县、乐山市夹江县、成都彭州市、乐山峨眉山市、绵阳市三台县、重庆市石柱县等11个道地药材产区与四川药投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签约合作,将共同推进“中药材产地储存质保仓”(简称“产地仓”)建设,推动川渝道地药材构建起包括标准化种植、就地采收、就地加工、就地仓储、产地发货的“产、加、销”一体化产地直供体系建设。会上还发布了四川省中药溯源平台、成立了川产道地药材产区联盟,并启动“千乡万社中药材科技兴农计划”,形成了川药产业发展的全方位配套机制。
扁鹊数字“产地仓”作为我国建立“保质、提级、稳供”优质中药材生产供应体系的有效创新模式,以数字化赋能道地药材,实现从原产地到患者的全流程有质控、可追溯,解决了中药材种植不规范、产地加工不标准、销售不畅通等痛点。据了解,扁鹊数字“产地仓”首先在“麦冬之乡”四川三台县探索落地。“产地仓”落地后,当地麦冬品质和收益也不断提升,所生产的麦冬的鲁斯可皂苷元(麦冬所含主要有效化学成分)含量可达到0.36%以上,是国家药典标准的3倍以上;麦冬亩产值从以前的不超过1万元到现在常年产值达3万元以上,今年亩产值突破4万元。
萼贝花绽放秦巴药库
“萼贝,有川贝之王的美誉……”达州市万源市官渡镇项家坪村地处花萼山南麓,这里因盛产贝母、天麻等野生名贵中药材又被称为 “药山”。 萼贝因产于万源花萼山地区而得名, 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当地在2018年10月实现萼贝成功繁育,2019年开始制种、育苗,使得萼贝焕发出勃勃生机。2021年,达州市政府将萼贝纳入达州道地中药材进行产业化系统研发,聚焦“秦巴药库”区域品牌建设,培育地方标志性中药材品种。“帮村民把萼贝发展成挂帅的中药材”的梦想正变为现实。
为整合资源,加快萼贝发展,当地通过技术成果融资,与上市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携手合作,投资8亿元共同打造万源市中药材全产业链。萼贝产业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如今,在万源市蜂桶乡让水坝村,公司已建立了萼贝基地300余亩,自动化育苗大棚1.5万平方米,种源繁育基地50余亩, 规范化商品种植基地200余亩,成为四川省最大的川贝母基地之一,预计到2025年产值将突破1亿元。
打造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东坡样板”
近年来,眉山市东坡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中医发展作为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持续深化中医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眉山市东坡区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研优势,强化校地合作共建,成立眉山市中医药研究所,整合全市中医药资源,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化,为患者提供三伏贴、香囊、药枕、袋泡茶等特色中医药产品,开展全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带动全区中医发展,谱写“健康东坡”新篇章。
文章综合自人民网-四川频道、中新网四川、中国中医药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文链接:http://sctcm.sc.gov.cn/sctcm/szdt/2023/6/2/8da62dc90e5d422792616776507766ec.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