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药监法治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药监时评 >掌握四要点 远离化妆品不良反应

掌握四要点 远离化妆品不良反应

时间:2023-06-18 作者:佚名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使用化妆品之后会出现皮肤瘙痒、肿胀、红斑等症状,这可能是化妆品导致的不良反应。那么,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是什么?消费者又该如何理性认识并避免发生化妆品不良反应呢?

  1.了解不良反应分类及发生原因

  化妆品不良反应是指人们在正常使用化妆品过程中出现的局部或全身性损害。常表现为皮肤及附属的毛发、指甲等病理性改变,如皮肤出现瘙痒、红斑、肿胀、渗液、色素沉着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引起全身性症状和病变。

  化妆品不良反应大致可以分为7大类。其中最常见的是接触性皮炎,是化妆品和皮肤直接接触后诱发的皮肤急慢性炎症表现,根据机制的不同又分为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其他的化妆品不良反应还包括光感性皮炎、化妆品痤疮样皮炎、皮肤色素异常、化妆品所致的毛发损伤和甲损伤等。

  引起化妆品不良反应的首要原因是化妆品本身的成分。化妆品中的成分十分复杂,日常生活中一瓶普通的护肤类化妆品所包含的基质和辅助原料成分就多达数十种,其中包括各种溶剂、油脂、乳化剂、表面活性剂、防腐剂、抗氧化剂、保湿剂、色素香料、有效成分等。每一种成分都包含成千上万的致敏原信息,这些致敏原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抗原,大多为蛋白质类抗原,分子量大约为10~80kd。这类致敏原既容易进入人类皮肤黏膜,又容易选择性激活人类皮肤黏膜系统中的免疫细胞,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引起各种超敏反应。

  化妆品中还有一些成分,如果酸、水杨酸、烟酰胺,当浓度过高时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方式直接刺激皮肤,造成皮肤损伤。

  此外,使用化妆品出现不良反应还与皮肤功能状态有关。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复杂的功能,如物理屏障、感觉、分泌排泄、代谢、免疫防御等。当皮肤物理屏障受损、代谢异常、分泌排泄出现障碍,尤其是免疫功能失调时,都可能导致皮肤对各种化妆品成分的刺激适应能力下降,或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对原本可以抵御或者脱敏的物质产生不适反应或过敏反应。

  2.发生不良反应后怎么办

  一旦发生化妆品不良反应,作为消费者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停止使用所有可疑化妆品,并尽量清洗干净粘附在皮肤表面的化妆品成分。另外,可采用冷敷、外涂甘油,或者口服OTC类的抗组胺类药物来减轻过敏症状,多数不良反应都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消退。

  如果不良反应短时间内不能缓解,甚至有持续加重的趋势,则建议消费者携带可疑的化妆品尽快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切不可听信一些偏方或网络谣言擅自用药,以免延误病情,甚至使病情复杂化。

  3.特殊人群使用化妆品注意事项

  过敏体质人群比普通人群更容易对化妆品过敏,且过敏程度也更严重。因此,在选择使用化妆品时必须做好使用前的皮试,如可在耳后、手腕等处少量涂抹化妆品,观察皮肤有无不适反应。同时,要注意尽量避免频繁更换护肤化妆品,某一品牌、类型的化妆品如果适合自己的肤质,可长期使用。

  孕产妇、哺乳期妇女虽然也可以使用化妆品,但由于身体机能发生较大变化,加上需考虑对胎儿、婴儿的影响,化妆品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一般建议非必要不使用,或尽量使用成分单一、温和的化妆品,必要的社交场合可以化淡妆;一般不建议使用美白、祛斑类等具有特殊功效的化妆品,日常也不建议化浓妆,如涂眼影、粘假睫毛等。

  4.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购买正规渠道销售的化妆品,杜绝三无产品 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可以通过国家药监局网站查询产品是否通过备案或注册。另外,在网上购买化妆品时要注意卖家资质,以及买家评价,保留购买凭证。在美容美发机构使用化妆品,要查看产品是否有正规的生产批号、生产厂家等信息,建议不要使用商家自行配制的产品。

  对宣称有特殊功效的化妆品要警惕 这类化妆品(如宣称有美白、祛斑、抗衰老抗皱等功效)容易存在重金属超标、夸大宣称等问题,购买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查询产品注册信息。

  了解自己的皮肤状态和周期性变化 每个人的肤质、状态都是不同的,随着季节、昼夜有节律性地变化。熟悉自己肤质特征、皮肤状态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化妆品。如果不太清楚自己的肤质状态,可以向皮肤科医生咨询。

  按照化妆品标签合理使用 不要擅自扩大化妆品的使用范围和用量。建议消费者根据自身皮肤类型,有针对性选择适当的化妆品,合理、适度使用。

  (摘自2023年05月18日《中国医药报》)

  


原文链接:http://nxyjj.nx.gov.cn/kpxc_37878/202306/t20230616_41479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药监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药监法治网 yjfz.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77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