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捏脊的家庭护理方案
时间:2023-06-10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捏脊是中医学特有的一种疗法,在小儿常见病的治疗中有良好的疗效,同时又有保健的作用。由于这种疗法易于操作,且避免了婴幼儿服药困难的特点,因此受到了家长朋友们的广泛认可。但是,捏脊作为一种治疗及保健的手法,正确的操作方式是什么?适用于哪类儿童呢?
01
捏脊的作用
捏脊起源于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记载了捏脊手法:“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由此可见,捏脊的部位是后背脊柱及其两侧的皮肤,方向是自下而上。人体背部正中有一条重要的经脉——督脉,它的走行是自下而上的,通过自下而上捏拿小儿的脊背可以振奋督脉阳气,推动全身气血运行,调整全身阴阳之气。在捏拿小儿脊背的同时,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也受到了相应的刺激,还可以通过重点捏拿某些背俞穴来治疗对应脏腑的疾病。
02
捏脊的手法及注意事项
捏脊最好在清晨空腹时或进食1小时后进行,若在过饱时进行,容易因哭闹或腹部受到压迫而出现呕吐现象。室内温度应当适中,避免儿童受凉感冒,家长的双手也应保持温暖。年龄稍大、能配合的儿童可俯卧于床上;年龄较小、易于哭闹的儿童可由家长取坐位,俯卧于家长双侧大腿上,充分暴露背部皮肤。捏脊的部位即是背部正中,由臀部至颈部大椎穴。
捏脊的手法主要分为两指法和三指法,其中两指法的特点是手法较重,作用较强;而三指法的特点是手法较轻,作用较缓。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两指法的基本操作要领:它包含七个手法:推、捏、捻、放、提、按、揉。
推法:双手食指第二、第三节背侧紧贴脊背部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推,应注意动作不可过猛。
捏法:在推法的基础上,双手拇指与食指将被推起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力度以皮肤不滑脱且儿童稍有痛感为宜。
捻法:在捏拿患儿脊背部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向前捻动皮肤,移动捏脊的部位,应注意双手配合要协调,不可偏离背部正中线,力度始终要均匀,中途不能停顿。
放法:在推、捏、捻三个手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向前推进,食指后方捻过的皮肤自然回复到原状即为放法。
提法:从第二遍开始,在某些背腧穴处,双手拇指与食指将该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加强刺激,提拉的力量要因人而异。也可采用“三捏一提”的方法,由下至上提捏。
按法和揉法:在结束捏拿操作后,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肾腧穴处揉动,同时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也就是揉中有按,按中有揉。
捏脊一般可捏6-9遍,从第二遍开始可采用“重提”的手法加强刺激,增强疗效。
操作结束后为儿童穿好衣服,避免受风着凉。
03
捏脊疗法适用于哪些儿童?
由于捏脊疗法主要是由下而上的刺激督脉及膀胱经,因此可以调动一身的阳气,起到温肾健脾,补益脾肺的作用。儿童的脏腑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因此捏脊疗法适用于大部分儿童,特别是怕冷、手脚凉、受凉易腹痛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虚寒体质的儿童,通过捏脊扶助肺脾肾阳气,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婴幼儿心理及智能发育的作用。
对于手脚心热、易流鼻血、反复口腔溃疡、大便干燥的儿童,最好由专业的儿科医生来判断其体质是否适合捏脊,或配合其他小儿推拿手法整体调理。
若儿童背部有外伤、皮肤破损,或有某些严重的皮肤病,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出血性疾病,则不适宜自行捏脊。
原文链接:http://zyj.beijing.gov.cn/sy/ccjy/202306/t20230605_312222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