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药监法治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药监内参 >大同市举行“迎接二十大 大同这十年”——大同市卫健委专场发布会

大同市举行“迎接二十大 大同这十年”——大同市卫健委专场发布会

时间:2022-10-11 作者:佚名   来源: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9月23日,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在大同市新闻发布厅举行“迎接二十大  大同这十年”市卫健委专场发布会。

  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同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殷雪年: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迎接二十大  大同这十年”市卫健委专场发布会,很高兴邀请到大同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海东同志,医政医管科科长宋英文同志,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李海明同志,他们将介绍十年来,我市卫生健康工作以及防疫工作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今天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有请王海东同志介绍情况。

  大同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王海东: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们一直以来对大同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下面我来介绍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同市卫生健康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主责主业,聚焦改革攻坚,聚焦群众关切,实施了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这十年也是大同市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

  这十年,我们以人为本,坚守使命,健康大同迈上了新的台阶。我们牢记领袖嘱托,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2年的3.85‰下降到2021年的3.13‰,婴儿死亡率由3.69‰下降到2.92‰,新生儿死亡率由3.29‰下降到2.51‰。截至2021年底,免费为贫困地区妇女筛查宫颈癌301291人、乳腺癌291567人,全市免费婚前医学检查27206对。全市85家医疗机构成功创建成为“山西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3个社区获得全国首批“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连续五年举办“万步有约”健步走激励大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从25元提高到84元,服务项目由10类扩展到30类,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我市连续十年被评为省卫生城市,7个县(区)被评为省卫生县(区)。

  这十年,我们破除壁垒、合力攻坚,综合医改走在全省前列。2019年,我市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我市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以市三医院、市五医院、国药同煤总医院为核心的三大城市医疗集团,2020年全省城市医疗集团现场会在我市五医院召开,“大同经验”在全省推广。率先完成了10个县区“医、防、康、养、护”整合型发展的县乡一体化改革。从2019年1月1日起,每个村卫生室平均每月增加1000元村医补助,符合条件的退养乡村医生补助标准每人每月800元,我市的村医待遇在全省名列前茅。2017年7月1日,全市公立医院在全省率先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到2021年,10个县区县域内就诊率均达90%以上。

  这十年,我们扩容增量、优化布局,公立医院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全市医疗机构由2012年的2292个增加到2021年的3345个,年平均增长率为4.29%。千人口床位数由4.69张增长至6.96张,千人口执业医生数由2.61人增长至3.32人,千人口护士数由2人增长至3.27人。深入推进我市“1310”兴医提质工程,全市柔性引进5名院士、52名博士和1名首席科学家及1名名中医传承师。成立了20个专科联盟、50个医疗专科质量控制部。卒中、胸痛、创伤、新生儿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等五大临床急救中心均已建成。市五医院被确定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国药同煤总医院电子病历应用系统达到6级,走在全国前列。灵丘县人民医院成功入选国家卫健委“千县工程”项目。大力发展科研项目,完成了中华科教三等奖1项及专利1项,国家级科研立项2项,省级科研立项42项,市级科研立项326项。

  这十年,我们闻令而动,尽锐出战,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成功处置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大同市卫生健康委被国家卫健委表彰为“防控H7N9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市政府统一调度、靠前指挥,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定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防控要求,扎实有序开展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转运、医疗救治、社区防控等工作,以坚实的疫情防控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近三年,全市共报告15例本土确诊病例,高效精准的防控取得了疫情及时控制、病例及时救治、医务人员零感染、确诊病例零死亡的优良成绩,截至9月23日,我市已连续162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近三年,大同市卫健系统主动请战、逆行出征,共派出399名医务人员紧急驰援湖北、河南、上海、海南等省市和太原、朔州两个兄弟城市,充分展现了大同卫健人的使命和担当,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贡献大同力量。

  这十年,我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公共卫生网络不断织密织牢。各县(区)、监测哨点医院重点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率、处置率长期保持100%。全市连续10年达到了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55/10万以下的国家和省级考核指标。全市建成11家免疫规划数字化门诊、203家合格门诊,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连续10年达到了基本公共卫生目标要求。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期间地方病防治任务,并顺利通过了终期评估。全市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规范管理率、面访率、规律服药率等国家和省级考核指标连续4年被评为A类。全市共建设省级慢病示范区2个,健康支持性环境128个。

  这十年,我们守正创新,中西并重,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优质高效。2021年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中医药强市领导小组,启动了建设中医药强市战略,出台了《关于建设中医药强市的实施方案》。全市市级中医院1个,各县区中医院8个,有7个达到二级标准。全市各乡镇、街道均实现中医馆建设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建设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中心4个,建设市级中医康复示范中心1个,建设4个县级中医师承教育基地。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共培养5298人。灵丘县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总的来说,这十年是大同市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最大的十年,是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十年。我们将不忘初心、踔厉奋发、牢记使命、笃行不怠,在新起点上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市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王海东同志。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山西法制报记者:

  大同市自实施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大同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王海东:

  2017年开始,从解决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关键问题入手,高位推动以组建县级医疗集团为突破口、以整合县级医疗卫生资源为核心的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县区医疗集团内部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人员、资金、绩效、业务、药械“六统一”管理,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走出了一条“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县域综合医改“大同路径”,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精准帮扶,县级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大力推动市三医院医疗集团、五医院医疗集团、国药同煤总医院三大城市医疗集团包片、精准帮扶各县区医疗集团,在各县区设置了52个“市级名医工作站”,服务门急诊11.52万人次、开展手术1.98万例、学术讲座培训2.7万人次。县级医院的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与儿童急救技术、康复医学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各县区新增新技术新项目31项,规范制度流程45项,新建临床路径病种69个,各县区形成了具有大同特色的标志标识、救治流程、制度规范“三统一”诊疗模式,县级医院功能定位得到进一步落实。县区三级手术量较同期增长了一倍,县区医院外转病人同比下降14.7%,县区诊疗服务量同比增加5.78%,基本具备了县域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能力,整体医疗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

  (二)资源下沉,巩固筑牢乡村基层医疗网底,打通百姓看病“最后一公里”。市、县两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全市91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创建标准,1581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设备配备、药物储备全部达标。各县区医疗集团推行预约门诊住院、检查互认、处方流动、用药衔接、信息互通,完成了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系统、影像、心电数据中心(PACS)、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等系统建设,实现了集团内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大力推行资源下沉,县级主任医师轮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查房,在乡镇卫生院设立专家工作室,各乡镇卫生院诊疗水平、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医疗服务收入均得到显著提升。组建了48个专家巡诊团,采取巡回服务、驻村服务等方式,送医到群众家门口,累计开展巡回医疗2116次,巡诊偏远地区群众32万人次。

  (三)信息引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成效明显,群众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我市着力打造县域医疗服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市县乡村四级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等“共享医疗”模式逐步形成,通过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老百姓在“田间地头、居家炕头”就能享受到县级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各县区医疗集团完成远程门诊8500余例,远程会诊2989例、市县双向转诊例68万余例,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医改经验,并借鉴兄弟地市成功经验,按照省卫健委的统一部署,借势发力,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医疗”信息化建设,强力推进县域综合医改,让全市人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山西科技新闻网记者:

  公立医院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阵地。近年来,大同市在公立医院发展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样的成效?

  大同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科长  宋英文: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公立医院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三个转变”为目标,不断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一、医疗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全市有5个三级公立医院和21个二级公立医院,除平城区外每个县(区)都有1个二级综合医院。公立医院共有核定床位数10653张(占全部医院的55%)、执业(含助理)医师4547名(占全部医院的44%)、注册护师(含士)数5916名(占全部医院的58%)。保障了“基本医疗、病有所医”;三级医院牵头建设的医联体、远程医疗协作网和20个市级专科联盟覆盖全部县级医院和80%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及社办医院,100多名三级医院医师长期在基层驻点对口帮扶,二、三级医院上下转诊的渠道更加畅通,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基本形成。

  二、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聚力打造市三医院、市五医院、国药同煤总医院3个城市医疗集团和市五医院1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医学高峰,区域临床诊疗水平显著提升;目前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2个,占全省100个重点专科的12%,在11个地市占比最高。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市级重点学科82个,市级领军重点专科15个,全面提升专(学)科服务能力;全市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9.18、床位使用率85%。如:市一医院床位数850张,今年以来共接诊新生儿1万多,其中外埠周边市县占比4%,分娩量连续多年在全省各大医疗机构排名前5位。市二医院床位数720张,今年以来接诊肿瘤患者3万多人次,辐射晋冀蒙周边半径200公里内18个市县,外埠患者占比10.43%,在全省肿瘤医院排名第二,区域肿瘤诊疗服务能力较强。

  三、医疗质量安全不断强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疗运营分析评价和等级医院评审为抓手,倒逼公立医院“三转变”“三提高”,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搭建了50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级医疗质量控制部,质控体系更加完善;常态化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大型医院巡查等医疗管理专项活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警务室设置和视频安防监控全覆盖,“平安医院”建设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医疗质量安全更有保障。

  四、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善。“看病难、住院难”有效缓解,三级医院线上预约诊疗率达60%以上,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拓展结果查询和诊间支付功能;298种日间手术病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压茬推进控费、降耗、减负各项改革落地见效,37个项目纳入了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群众就医负担有所减轻;持续开展“三好一满意”“质量万里行”“改善医疗服务”等专项行动,实施了医院“环境亮化”“厕所净化”“标识清晰化”工程,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度有了明显改善。

  谢谢!

  山西画报记者:

  十年来,大同市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请介绍一下大同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大同市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  李海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防治结合、综合施策,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疾控体系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是疾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市共有市、县两级疾控中心11家,专业技术人员446人,依托各级医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搭建起城乡一体、上下联动、功能完备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覆盖所有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核酸检测、现场流调、应急处置能力等在疫情防控中经受了锻炼和检验,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是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首先,疫情监测、防控和风险评估得到加强。坚持法定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月报制度,对传染病发病进行预测和评估,全社会疾病防控意识大幅提升,常见传染病处于低水平散在发病,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流行。其次,艾滋病防治能力不断提升。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将宣传教育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工地常态化,城乡居民、流动人口、青年学生等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了95%。同时,扩大重点人群监测,加强高危人群干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规范化随访等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第三,结核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10个县(区)均具备结核杆菌培养能力,市级已具备药敏试验和菌种鉴定能力。全市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高危人群耐药筛查率、耐药患者纳入治疗率等均达到国家和省级考核指标。

  三是鼠疫防控工作持续加强。持续开展鼠疫监测工作,连续10年未发生人感染鼠疫疫情,筑牢了环北京及周边地区鼠疫防控安全屏障。

  四是地方病防控成果继续巩固。碘缺乏病监测实现县级全覆盖,大骨节病、克山病、氟骨症、饮水型氟和砷中毒连续10年未发现新发病例。

  下一步,我市将全面落实疾控体系改革各项要求,健全监测预警响应机制,提升综合防控能力,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为维护全市人民身体健康提供强有力保障。

  谢谢!

  黄河新闻网记者:

  大同实施建设中医药强市战略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请问大同市具体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绩?

  大同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科长  宋英文: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大同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1年启动了建设“中医药强市”战略,印发了《关于建设中医药强市的实施方案》,全市中医人齐心勠力、蹄疾步稳,在5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市政府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大同市建设中医药强市领导小组,卫健、发改、财政、科技、工信、农业等19多个部门协同,统筹推进七大工程建设,涵盖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拓展、中药资源保护利用、中药材生产和质量提升、中药工业现代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科技创新等。各县区争相推进中医药强县、强区战略,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7月我市召开了中医药强市工作会议,8月举办了“传承中医药文化、推进高质量强市暨宣传中医药法律法规系列活动,为抓好中医药法、山西省中医药条例、中医药强市建设的贯彻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辖县全部设立公立中医医院。目前,全市中医医疗机构440所,其中,中医类医院47所,中医类门诊部19所,中医诊所374个,中医类医师1882人。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市13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实现全覆盖,今年继续推进40个基层中医馆服务内涵建设,使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中医特色医疗服务。

  三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创建了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1个、省级中医药先进单位6个,全国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发挥市中医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建立医联体。推动县级中医医院能力提升,获批省级中医重点专科8个,推进中医经典病房、夜间中医门诊建设。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市中医药“及早介入”治疗,免费发放中药约17000份,充分发挥出“简、便、廉、验”的优势,为实现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指导老师1名,省级名中医12名,市级名中医96名。开展中医人才培养,组织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88人、西学中人才培养210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约5000人。组织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工作,为823名民间无学历、60名确有专长医师资格人员进入中医队伍开辟通道。

  五是服务供给进一步拓展。积极推进六大类75项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36个社区服务中心、91个乡镇卫生院能规范开展10项以上适宜技术,1264个村卫生室能提供6项以上适宜技术。部分中医适宜技术纳入门诊医保报销范围、群众受益面进一步扩大。

  下一步我们将秉持岐黄初心,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把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推进大同市“中医药大市”成功建设为中医药强市。

  谢谢!

  主持人:

  谢谢宋英文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三位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最后,请各位记者朋友继续关注我市卫生健康及防疫工作,做好市卫健委专场新闻发布会以及“迎接二十大  大同这十年”系列发布会的报道。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原文链接:http://wjw.shanxi.gov.cn/xwzx/sxdt/202209/t20220929_719767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药监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

北京政讯通新媒体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药监法治网 yjfz.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77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